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李玫瑾博客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李玫瑾博客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孩子叛逆期怎么教育?
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心理成长是有序的,每个年龄段都需要家长的陪伴,幼年时期的陪伴和关爱可以给他安全感,因为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,所有的问题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,很多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。
抚养人对被抚养者,首先你有他生命的决定权,第二你有他物质发展的提供权利,第三你对他照顾的程度也是你决定的,第四他的个性完全是你造就的,所以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身边大人的问题。打个比方,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,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,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,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,我的***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。那么怎么办呢?
陪伴很重要,没有陪伴,其他都是很空洞的说教。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,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。在珠海曾经有一个父亲很有本事,通过几年打拼,存了家财百万。但当他回到家时发现儿子已经长大,逃学,惹是生非,最后怎么办呢?
父亲开始管,但根本管不了,听说湖北有个专家叫何华彪,曾经把一个网瘾孩子给治好了,于是马上领着孩子到那儿去,啪,10万块钱拍出来,这孩子交给你了,你负责把他教育好。这个父亲的行为当时被报道出来,我看到后还写了一篇博客,我说,可怜的父亲应该把10万块钱当做自己的工资,你把所有的事停下来,你这儿子没准还有救,你得亲自陪他,不能把他交给别人。(这里的观点引自李玫瑾老师的儿童犯罪心理学演讲***,希望对大家有用)。
我这里也想说,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先不要生气,也不要绝望,应该先反思,我的孩子这样的状态是不是我们的问题,怎么解决?如果真的想要孩子以后的路越走越光明,我建议大家都看看李玫瑾老师的***,也可以看看有些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书籍,结合自身实际解决问题,如果家长也没有耐心、也不爱学习,那怎么要求自己的孩子呢?希望对您有帮助。
中国人的价值取向、教育令人堪忧,一孩子向母亲拳打脚踢,家庭教育当如何行?
凡事必有因果。儿子打母亲这是果,我们不能只看到果看不到因。
古人说,性相近,习相远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说,只有人能做自己的时候,其责任感和创造性才能被激发。
这位挨打的母亲在孩子0~6岁期间,肯定是对孩子缺乏好的养育,甚至是经常打骂。
孩子在一个不能做自己的环境中长大。等他有一定的力量之后。他就会用比较极端的方式去做自己。打母亲就是极端的方式之一。
所以啊,儿子打母亲并不是什么社会风气已经沦丧,而是母亲种下的恶因收获的恶果。
那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呢?就是母亲种下了恶因,但是,儿子却是以德报怨给予善果呢?
我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,即便是儿子没有打母亲,但只要母亲种下了恶因那么不打也会变成冷暴力。
即便不会发生冷暴力,也只能是低眉顺眼,是一种顺从的形象。这样其实也是悲剧,因为注定这样的孩子一生没有出息。
所以啊,顺从教育又是教育的一大问题。
孔子也不主张以德报怨。他说啊,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意思是说啊,如果你是以德报怨啦,那么你又拿什么去回报德呢?应该是以德报德。你的德拿去抱怨了,那你面对德的时候你还能拿出什么呢?
感谢邀请!
我看过这类***,实在令人痛心!但反思一下,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呢?答案只有一个,父母。父母的教育是什么样的,孩子基本出不了这个圈。
都说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原本都是一个单纯的婴儿,怎么会成长为一个像恶魔一样的性情来?
追根溯源,孩子所有的不良行为和思想,绝大多数都是父母养成的。孩子的种种言行,都能在父母身上得到映射。
看看下面这些情景是不是在很多家庭里出现呢:
- 孩子喜欢的食物或菜肴,父母无限供给,并且每次都让孩子先吃,或者不得让其他人去吃;
- 孩子玩完玩具或做完事情,满地狼籍。父母却说你干别的去,别管这,我来收拾;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玫瑾博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李玫瑾博客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